一、端午节的由来
端午源于对恶日(即农历五月,因仲夏瘟疫流行而得名)的禁忌,也是祭龙的节日,许多流行于世的端午风俗都有驱瘟避疫的成份。即使中国的端午常视为纪念楚国词人屈原与吴国忠臣伍子胥的节日,但不少风俗在之前即已流传,而且不少学者如闻一多考证在屈原投江之前,吴越一带已有端午存在。端午最重要的两项活动——竞渡和吃粽子,都和龙无关(见闻一多《神话与诗》的《端午考》),可能是迎涛神祭图腾的风俗。相传古代中国南方吴越人(今江浙一带)觉得自己是龙的传人,每年五月初五举办祭图腾典礼,以求来年风调雨顺、大丰收。他们把食物裹在树叶或装在竹筒中(即现在的粽子),投到江里去。后来他们还有在这天划着独木舟拜访亲朋挚友的做法。高兴时就即兴举办独木舟赛,渐渐演化成现在过端午这种风俗。
二、有关端午节的古诗词
1、同州端午
唐代:殷尧藩
鹤发垂肩尺许长,离家三十五端阳。
儿童见说深惊讶,却问何方是故乡。
2、午日观竞渡
明代:边贡
共骇群龙水上游,不知原是木兰舟。
云旗猎猎翻青汉,雷鼓嘈嘈殷碧流。
屈子冤魂终古在,楚乡遗俗至今留。
江亭暇日堪高会,醉讽离骚不解愁。
3、澡兰香·淮安重午
宋代:吴文英
盘丝系腕,巧篆垂簪,玉隐绀纱睡觉。银瓶露井,彩箑云窗,往事少年依约。为当时曾写榴裙,伤心红绡褪萼。黍梦光阴,渐老汀洲烟蒻。
莫唱江南古调,怨抑难招,楚江沉魄。薰风燕乳,暗雨梅黄,午镜澡兰帘幕。念秦楼也拟人归,应剪菖蒲自酌。但怅望、一缕新蟾,随人天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