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端午节的由来

  每一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,又称端阳节,五月节,是中国的传统节日,和春节,重阳节一样的概念。而后因伟大的爱国词人屈原于这天投江殉国,因而中国的汉族就把这天作为祭祀屈原的节日,因而现在的端午更多的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词人屈原的,然而真正的端午其实早就存在,据史料记录,早在春秋时代,就有了端午,而当时的端午是人们祛病防疫的日子,而喝雄黄酒,插艾草这个风俗也是保存了当时的思想,而在战国之后,端午也变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,演化来的就是吃粽子。而在东吴一带,也就是吴越一带(吴越一带是以太湖为核心,包括现在的江苏,浙江,安徽,江西等部),他们那里的相传是纪念伍子胥,伍子胥是谁呢,他的父亲是楚国大夫伍奢,纪元522年,伍奢被杀,伍子胥流亡吴国,起初扶持公子光(也就是咱们熟知的吴王阖闾),夺得王位,任吴国大夫。这两种言论目前是主流说法,也至此没有论断,再有一种说法是纪念孝女曹娥的。

  二、端午节的习俗

  1、在远古朝代,百越之地就有在阳气旺盛的午月午日,用刻画上龙形的舟楫载上古粽籺等贡贡品以竞渡形式祭祀龙祖风俗;时迄今日,扒龙船仍是端午的一项十分重要运动。

  2、有典籍记载的最早出现端午时食,应属西汉的“枭羹”。《史记》“孝武本纪”注引如淳言:“汉使东郡送枭,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。以恶鸟,故食之”。锉是端午的主角-粽子,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。一直要到晋朝,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。

  3、饮蒲酒、雄黄、朱砂酒,以酒洒喷。明冯应京《月令广义》:“五日用朱砂酒,辟邪解毒,用酒染额胸手足心,无会虺(旧书上说的一种毒蛇)蛇之患。又以洒篱笆窗门,以避毒虫。”此俗流传较广。

  4、挂艾草、菖蒲、榕枝。端午在门口挂艾草、菖蒲(蒲剑)或石榴、胡蒜,通常将艾、榕、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,而后插或悬在门上。所以菖蒲天中五瑞之首,象征驱除吉祥的宝剑,所以成长的时节和形状被视为感“百阴之气”,叶片呈剑型,插在门口能够避邪。

  5、香包,香包又叫香袋、香囊、荷包等,有用五色绒线缠成的,有用碎布缝成的,内装香料(用中草药白芷、当归、芩草、排草、山奈、甘松、高本行制成),佩在胸前,香气扑鼻。

  6、躲端午,时端午风俗,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。简称“躲午”,亦称“躲端五”。俗以五月、五月五日为恶月、恶日,诸事多需避忌,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。